好奇心驱动下的中国足球与房地产之谜:思考角度与方法的宿命相似

时间:2024年08月23日 09:58

中国特色:足球和房地产

好奇心是学习者的第一美德。——玛丽·居里

世界上有两大难题一直让我充满好奇:中国足球和中国房地产。世界上普遍接受的所有定理在这两个领域都不再适用。多少专家学者失败了,被称为研究员?百慕大确实不为过。

最近一篇分析中国房地产的文章——《房价之谜与未解崩盘疑虑》()让我这个金融和房地产门外汉对中国房地产有了基本的了解,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我对天价房价的担忧。同时,这篇文章也引发了我对中国足球的思考。这两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在思考角度和方法上有着某种命运般的相似性。

1. 中国房价之谜

强烈推荐叶伟强先生的这篇文章,如果你还没来得及看的话,我先简单介绍一下。

叶先生的文章从支撑高房价的土地供应制度入手,阐释了房价的“合理性”、房价的趋势、调控的真正目的以及“富”的沉重代价。

文章强调,中国房地产市场确实特殊,全球常见的各项指标均失灵,高度管制的市场、国民购买力、刚性需求、过度的货币发行和有限的投资渠道,支撑了政府收入充裕的同时,也带来了同样充裕的“隐性税收”,香港的困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不管文章的论点、证据、论证是否正确,中国房地产人很傻、很有钱这个事实确实让我想起了中国足球乃至中国体育产业近些年的状况,那我就试着按照叶先生的思路来分析一下中国足球吧。

2、什么支撑了中国足球的高消费?

据悉,2016年10月签约的中国国家队主教练里皮年薪高达2000万欧元,而此前香港足球联赛加入中超,年薪排名前两位的主教练分别是曼城主帅瓜迪奥拉(1500万英镑,约合1700万欧元)和曼联主帅穆里尼奥(1380万英镑,约合1600万欧元)。

2017年冬季转会窗口,中超花费27.9亿元(3.29亿英镑),全球最高,头号引援奥斯卡花费5100万英镑,张呈栋花费1737万英镑。

年度世界足球先生梅西的年薪为4000万欧元,C罗的年薪为3200万欧元,中超身价最高的球员特维斯的年薪为3198万英镑,约合3700万欧元。

巨大的比赛需求和供给的垄断,是支撑中国足球消费持续高位的关键。

数以百万计的球迷都有比赛需求,海外联赛、世界杯虽然精彩,但因为时差、地域或者文化差异,无法很好的满足球迷的需求,需要亲临现场为家乡球队加油的球迷更需要本土联赛,国家队的比赛是其他比赛无法替代的。

政府对足球运动的需求不容小觑,职业俱乐部是城市的名片,光是曝光度就让很多人眼红,再加上上层阶级热爱足球,上层阶级喜欢,下层阶级也会更加喜欢,地方政府对足球产业的需求很大。

企业从球迷和政府身上看到了商机,也需要借助足球来实现市场开发和宣传目标。

相对于上述巨大的需求,存在着垄断供给。

职业体制下运动员的培养与选拔。目前,绝大多数足球运动员仍是职业体制下的产物,数量少,且被垄断。

足球俱乐部的数量之少,与我们国家辽阔的国土相比,更是少得可怜。

最重要的一点是俱乐部和联赛的分层。除了中超、中甲、中乙,球迷还能去哪里看球?德甲联赛大致可以分为九个级别,在拜仁慕尼黑州已经达到十三个。除了顶级职业联赛,球迷们可以走出家门,为自己的社区加油。如果能降低俱乐部的门槛,丰富供给端,就能带来更多的比赛。

当然,大部分体育赛事的IP都是被供给方垄断的,比如NFL、NBA、欧洲足球联赛等,他们的垄断足以支撑其高昂的成本,那么中国足球的高价合理吗?

(三)合理性

如果只考虑上述数字、球队成绩和联赛水平香港足球联赛加入中超,我们将无法得出合理的结论。这就像讨论房地产而不考虑地理位置一样。

存在的东西都是合理的,尽管市场有疯狂的一面,但其自洽的逻辑就在。

首先,愿意来中国淘金的顶级球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再加上外援数量有限,手握大把人民币的俱乐部不惜一切代价去追逐这些有意来华的顶级球员(韩国外援、澳大利亚外援,外援身价不涨反跌就是反例),极小一部分的市场就能撬动整个市场的价格,溢价买下这些顶级球星就变得合理了。

其次,U23政策的出台,让本来就昂贵又稀缺的国内球员变得更加值钱了。

英超也是同样的情况,由于英足总对非欧盟球员数量的限制,以及球迷对本土球员的偏爱,英格兰球星一直是低质高价的代表。

如此高的转会费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大量资金再次涌入中国足球,有了足够的资本,俱乐部挥舞着支票簿也变得更加自信。

有了这些作为基础,中国足球的高价就和中国房地产的高价一样合理了。

4、价格尚未走强就已处于高位。

高价收购中国足球带来的不仅仅是火爆的足坛、暂时的成绩,更是惨重的代价。

首先,各职业俱乐部的运营费用都在上涨。加大对一线队的投入,可以带来更多收入;减少短期内无法带来收入的各梯队和青训的开支,对于俱乐部作为一家企业来说,也是可以理解的。由此可见,俱乐部成本的增加,并没有让青训受益。

其次,职业联赛资金门槛高,让新成立的俱乐部加入竞争越来越难。各大俱乐部背后都有实力雄厚的公司做靠山。没有赞助商,很难在联赛中立足。除了能生存下来的俱乐部,小俱乐部、地方微俱乐部基本没有生存的空间。

俱乐部资质、人才、赛事的垄断,直接导致供给的垄断。

然而高昂的转会费并没有给中国足球带来什么根本性的改变,大部分的钱都花在了极少数的外援和大牌球员身上,巨额的投入并没有改变人们对中国足球的看法,也没有给这个行业带来实质性的变化,钱花得很多,但真正花得正确的却很少。

最后,钱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中国大部分俱乐部的财务状况都不太好,高额的工资支出和不成比例的收入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这个窟窿谁来填?不赚钱的资本会在这里呆多久,撤走后会给中国足球留下什么?

(五)几点建议

仅从足球角度来看,我想到以下几点:

1.扩大供给:

培养足球运动员不能只靠职业化路线,校园足球和民营俱乐部的发展是基础,职业俱乐部就像交通网中的高速公路和主干道;更重要的是,国道、省道遍布各地。降低俱乐部的门槛,大量引进民间俱乐部,建立更完善的路网。

就像前面说的俱乐部和联赛分层,满足了多层次的需求,各级俱乐部和联赛都能生存下来,球迷会有更多的选择,球员也会有更多的选择。

第二,补贴。足协的钱应该大部分用来扶持小俱乐部,补贴他们的青训,而不是国家队,足球产业的收入就像一个倒金字塔,级别越高,收入越多,补贴应该跟着增加,级别越低,补贴越多,高级别俱乐部通过正常的运营和市场开发,很容易收支平衡香港足球联赛加入中超,甚至盈利,低级别俱乐部作为基础,承担了大部分的青训和向上输送人才的工作,应该得到补贴。

三重挤压泡沫:

大量资本涌入足球产业,带来的也是机会,也带来了泡沫,通过奢侈税或者工资帽的方式,可以将泡沫轻轻挤掉,这样不仅可以挤出过剩的资本,也可以让足球产业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

4、让足球产业的参与者真正赚到钱:

再分配制度要让这个行业的从业者真正赚到钱,特别是普通球员、教练的工资、工作人员的工资、俱乐部的利润、赞助商的权利等等,只有这些条件得到了保障,球迷才能有更好的满意度,资本才愿意留在足球行业,足球行业的生态环境才能健康发展。

图片来自网络

TAG / 关键词  好奇心驱动下的中国足球与房地产之谜:思考角度与方法的宿命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