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也是一个简单的道理,经济形势好!俱乐部有钱了,盲目地认为花掉的钱能赚回来,相信足球会让他们的仓库和名声都满满的,从而实现了商人的终极目标。按照逻辑,下一个问题是,如今的老板们在足球上的投入已经不那么激进了,他们愿意花的钱已经大幅缩水,那么当时他们为什么那么热衷于争相花钱呢?10年的差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不免又回到了足球和经济关系的老话题:七姐妹时代为什么那么疯狂,又那么快崩盘?
回首亚平宁的鼎盛时期,首先要理清足球与金钱纠葛的思路。从1990年开始,国内的超乎寻常的世界杯,将已经拥有马拉多纳、普拉蒂尼的意甲推上了巅峰。加上国米三驾马车,桑普多利亚自己的曼奇尼、维亚利,米兰三剑客,向世人展现了无与伦比的足球场面。连热那亚这种二战以来从未取得过成绩的球队都能拿下斯库赫拉维。看来意甲每支球队都拥有顶尖的宝藏。
球场上的精彩,在企业家们的心中绘制了暴利蓝图,富豪们蠢蠢欲动。1992年,克拉尼奥蒂入主拉齐奥,切奇·戈里从父亲手中接过佛罗伦萨,森西买下了罗马队的全部股份,帕尔马队也开始进攻美洲市场。巴西门将塔法雷尔是他们的王牌。1994年,巴蒂斯图塔率领佛罗伦萨重回意甲,足球大亨贝卢斯科尼出任首任总理,再次推动意甲联赛。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下经济背景。意大利在经历了70年代的经济大爆发之后天下足球意甲七姐妹,90年代进入了又一个繁荣稳定的时期,年均经济增长率比上年高出1.5%,2001年达到3.6%的峰值。意大利正在经历东方经济崛起、欧盟诞生、手工作坊工业的暗夜之前最后的光明时期。这种带有危险信号的繁荣引得老板们陷入疯狂的竞价,虎踞龙威。与银行的直接关系(如克拉格诺蒂的女儿洛伦齐是银行董事长)和国民消费的稳定为他们挥金如土、蒙蔽了双眼奠定了基础。正是在这些年里,七姐妹的概念诞生了,意甲混战十分精彩。
意甲居然出台了高工资、高福利、高经费的建队政策,把足球推向了超出意大利经济实力的层面。老板们,特别是众多中小型家族企业天下足球意甲七姐妹,对新世纪东西方经济的竞争、欧元对意大利的冲击(导致物价高涨、竞争力不足)、以及意大利落后的高科技和服务业没有做好准备,把足球吹成了泡沫。
当贝卢斯科尼、莫拉蒂这样的大资本家有能力缓冲冲击时,中小阶层无力抵抗,不得不放弃。切基奥利电影公司的破产,拉齐奥和帕尔马两家母公司的财务漏洞,让球队成为牺牲品。他们的遗憾是,当巨额投入没赶上巨额回报时,转播、票房和奖金都没有现在这么高,他们的投入注定是掌声的很大一部分。
2001年,意大利经济处于巅峰时期,2001/02赛季也是意甲球员最多、薪资投入最多的赛季,共有685名球员(20多支球队时为609名),总薪资高达7.64亿欧元。而1994/95赛季,球员只有418人,薪资只有1.68亿欧元,平均每年增加1亿欧元。2001年至2006年,意大利经济出现明显下滑,2004年、2006年均零增长。意大利国内动荡,贝卢斯科尼右翼势力下台,普罗迪上任后提交辞呈,但被总统否决,2006年意甲总投入也降至5.62亿欧元。
这是很合乎逻辑的结果,当罗马两大豪门称霸意甲,意甲混战成为最后结果时,这些球队在欧洲赛场上实力弱小,无法支撑意甲在欧洲称霸的弱点就暴露无遗。当经济基础和足球魅力都丧失殆尽时,老板们当然没有再进军足球界的打算。
剩下的都是对足球有些了解,经营得比较稳健的商人。比如斯皮内利在热那亚开创时代,随后在利沃诺站稳脚跟。普雷齐奥西没能打造科莫,热那亚在他的带领下卷土重来。新世纪意甲球员的总薪资不断下降,但依然比1994年高出三倍,说明意甲在理性掌控发展方向。多数球队的工资帽也是对此的一个印证。
如今的俱乐部,与90年代一味追逐球星、高薪不同,都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政策。传统北方三强以外的球队,根本不想要顶级球星天下足球意甲七姐妹,而是依靠二流球员和年轻人来打造未来,让人感觉意甲更加合理均衡。转播权也在改革,不管成功与否,有自己特色的意甲前景肯定比最初的泡沫鼎盛时期更加现实、美好。